第四屆台灣貢獻獎得主 - 張上淳 張教授三十多年來除了致力於醫院、醫學院的教學、研究、服務工作外,並以其感染症的專業長年協助衛生主管機關於感染管制、傳染病防治(包括新興傳染病的防治)、抗生素合理使用及抗藥性細菌之控制等方面,提供全國性的政策建議,並帶領醫界相關人員致力於這些領域的相關工作,對社會有許多重大的專業實務貢獻,尤其是近年來參與國內幾次重大疫情的國家防疫工作,幫忙國家達成極佳的防疫成果,更是有重要的特殊貢獻。 (一)專業協助國家新冠肺炎之防疫工作及病人救治,讓世界看見台灣 2020年1月得知中國武漢發生疑似肺炎流行之時,張教授即應疾病管制署之邀義務擔任專家諮詢小組召集人,籌組小組,第一時間即開始提供給政府各項防疫作為之建議。疫情初起的前幾個月張教授帶領小組成員密集開會討論,隨時因應對此新興疫病之新認識、中國疫區擴大情形及世界各地疫情的擴展狀況而快速調整各項作為之建議。對於委員們不同的意見,張教授均能適度整合各委員的意見,或以科學證據及行政上的經驗使不同意見之委員了解,而達到最佳的共識,提供指揮中心作為政策依據。歷次緊急且可能威脅重大的事件發生時,張教授均立刻趕赴現場,第一時間親自前往了解事件相關細節,現場立即給予指導,使得各相關事件之感染傳播,得以快速獲得控制,未造成後續疫情的擴散,對於穩定民心有重大的影響。此外,張教授亦帶領台大醫學院團隊於國內領先培養出新冠病毒(全球第四),使得後續對於病毒的研究、分析,診斷試劑、疫苗、藥物的研發得以適當進行,並帶領團隊成員及時建立抗體檢測方式,並與疾管署、中研院合作,帶領小組完成幾次群聚事件之分析,包括白牌司機社區傳播事件及敦睦艦隊感染群聚事件的調查,而後參與討論各項防疫作為,使得各次疫情事件得以受到控制。張教授對 於台灣在此次新冠肺炎(COVID-19)之控制良好有重要貢獻,除屢屢獲得各界的肯定、民眾的信賴外,也獲得總統親自頒發「防疫獎章」之個人獎(2020)。 此外,在2020年疫情初起,國內尚無確診個案時,張教授於第一時間(2020年1月中旬)得知正在研發中的藥物瑞得西韋(Remdesivir)可能對此病毒有效,即與該公司之台灣分公司聯絡,希望可以專案進口此藥物,必要時得以恩慈療法的方式給予病人使用,並獲得總公司同意。隨後也積極爭取參與該公司的多國多中心臨床試驗,使得台灣在最早的時間即可以有抗病毒藥物用以治療病人。之後,張教授也帶領團隊進行本土疫苗廠的疫苗臨床試驗,另也主導國內的疫苗混打臨床試驗,提供本土的實證資料,使得民眾有更多種疫苗施打的選擇。於2021年5-6月本土爆發疫情有較多本土個案期間,張教授除一方面協助疫情控制外,也擔任臨床試驗計畫主持人,參與國際藥廠的兩種口服抗病毒藥物(Paxlovid與Molnupiravir)臨床試驗。經由此國際參與,日後也使得台灣很快可以取得兩種口服抗病毒藥物,並且是亞洲第一個最早同時取得這兩種口服抗病毒藥物的國家,保障國人染病後得以有適當的藥物治療。 (二)2003年專業協助台灣對抗SARS之侵襲 2003年3月上旬張教授在台大醫院第一時間得知從中國東莞回國之台商得到肺炎,以及其妻子於數天後亦出現肺炎而先後至台大醫院急診處就診,當時身為台大感控小組負責人的張教授立刻警覺是否為會人傳人之疾病,而指示將兩人送進負壓隔離病室,並採取高規格之防護及隔離措施,使得台灣成功守住SARS第一波疫情,於一個多月期間台灣均無本土傳播之疫情。 4月中下旬和平醫院出現院內群聚發燒事件時,張教授於第一時間得知幾位病人之相關病況後,立即判斷該院出現SARS院內群聚事件並首先提出警示,張教授另於相關會議中建議由軍方醫院成立專責醫院協助收治確診病患,行政院即指示國防部將國軍松山醫院快速改建為專責醫院,收治SARS確診病患,因而減輕其他醫院收治負擔。和平醫院封院後不久,張教授於協助處理過程中,判斷該院院內疫情難以阻斷,且於混亂、不穩定的狀態中對於病人之治療與處置不佳,因而於總統召開之高層會議中主張將封院之和平醫院院內病患撤離至其他醫院之負壓隔離病房中救治,以減少傷亡。所有尚未發病的工作人員均撤離至集中檢疫場所,觀察是否發病,發病者立即送醫院救治,其餘經過潛伏期觀察後未發病者即回家正常生活。終使和平封院之亂順利解決,且未因此而造成任何社區或醫院之傳播疫情。 SARS從2003年3月初入國內,至5月順利處理完和平醫院的群聚感染事件及6月國內疫情完全結束,張教授以其專業成功守住第一波之攻擊,並協助快速處理和平醫院的混亂造成人心惶惶的事件,卓有貢獻,也因此被民眾及媒體稱為「抗煞英雄」,並因此獲行政院頒發「抗煞有功人員獎」,衛生署頒發「二等衛生獎章」,台北市政府頒發「傑出市民」獎章。 (三)2009年受徵召進入衛生署協助H1N1新型流感全球大流行之疫情控制 2009年4月新型流感H1N1由墨西哥傳入美國,並威脅到全球各地,台灣立刻啟動防疫作為,張教授即應邀參與其中,開始規劃阻絕病毒於境外與後續之「圍堵」、「減災」相關措施。台灣於當年5月20日出現首例境外移入個案,張教授應邀接任衛生署副署長,以其專業協助主導當時之疫情調查、防疫措施、疫苗整備與依序施打、抗病毒藥物之整備與臨床使用指引、停班停課規範以協助控制疫情,最後終於使得疫情得以順利控制。張教授因防疫貢獻卓著,獲行政院頒發「一等功績獎章」。 (四)院內感控、抗藥性細菌及其他傳染性疾病之控制 張教授自1992年以來,長年擔任衛生署(現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局(現疾病管制署)等衛生主管機關之多項委員會工作及各項傳染病防治工作。其中尤以院內感染管制諮詢小組,自2000年擔任召集人至今,推動全國院內感染管制品質提升,並結合感染管制之監測系統與傳染病通報、隔離病房之建置、維護,對於全國傳染病監測、病人收治、預防院內感染發生,扮演重要推手的角色。對於台灣的抗藥性細菌與抗生素過度使用的問題,張教授亦經由相關研究,領導小組同仁制訂政策,推動全國抗生素合理使用計畫,以減緩台灣抗藥性細菌快速增加的問題,多年來貢獻良多,於2014年獲衛生福利部頒發醫藥衛生界最高榮譽之「一等衛生福利獎章」。 (五)全國性醫學教育改革工作 張教授於擔任台大醫院教學部主任時,除建置了臨床技能訓練中心、微創手術訓練中心,以強化學生與年輕醫師的各項臨床技能訓練外,並首創教學型主治醫師制度,招收專職於教學規劃、教學監測、教學整合的臨床主治醫師;招募培訓了大量標準化病人,並開始進行「客觀結構式臨床技能測驗(OSCE)」,而後推動成為醫師國家考試的必備資格考試。張教授多年來擔任全國OSCE測驗之召集人,持續精進執行此全國性的考試,大幅改進醫師能力檢核方式,不再僅以紙筆測驗作為是否取得醫師資格的唯一標準。 於2013年起獲選擔任全國醫學院校長會議下之「新制醫學系工作小組」召集人,帶領全國12個醫學院系之院長、系主任與教育部、衛福部、考選部、學生代表共同討論規劃醫學系新課程的改制、學生能力評估方式、醫師國家考試內容的調整、教師培育及教師多元升等制度之建置、醫學系學生之多元入學招生方式等全面向討論。 使得醫學系制度順利由七年制改為六年制,完成台灣醫學教育界重大的變革。張教授於2011年起奉衛生署之指派,擔任「畢業後一般醫學訓練(PGY)工作小組」召集人,負責醫學系學生畢業後第一年不分科一般醫學訓練制度的規劃,帶領小組委員共同規劃了新制醫學系畢業生的二年期PGY制度,經過多次的會議溝通討論,順利完成二年期PGY訓練之推動。張教授對此全國重要醫學教育訓練制度的變革也是居功厥偉、貢獻良多。 張教授長年致力於內科學、感染症學、感染管制、抗生素使用與抗藥性主題之第一線教學,包括課堂授課、小組討論及床邊教學,對於臨床教學均採用以臨床實例、臨床應用知識為主的教學內容,並採用小班教學、小組討論的方式進行教學。以臨床實例討論以及與同學互動式的教學,屢屢獲得學生票選為台灣大學教學優良教師,2020年更獲得教育部「師鐸獎」的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