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略行誼
蔡總裁萬才先生,1929年生於苗栗竹南,取名「蔡萬財」,後易「財」為「才」。家中八個兄弟姊妹,他排行第六,男孩中排行第四。
幼年家境困苦,母親早逝,父親蔡福安獨力撫養八個子女。4歲時舉家遷居台北崁頂(今汀州路一帶),幾位兄長與父親種菜賣菜,後來製作醬油出售,也經營雜貨店。當時較年幼的他與姊妹,需幫忙貼醬油標籤、清洗瓶子等工作。
早年失怙,賴舅舅撫養長大的父親,目不識丁;幾位兄長讀完小學,立刻幫忙賺錢。蔡總裁自幼求知欲旺盛,喜歡流連總督府圖書館、三省堂書店(東方出版社前身)、新高堂書店等處。處理醬油廠雜務空檔,就會躲進房間閱讀。就連台灣光復,日人撤退前出清物件,10來歲的他,也去搶購大批超齡書籍,包括經濟學、法律學、康德哲學、《莎士比亞全集》、馬克思《資本論》等。
愛讀書的囝仔
蔡總裁熱愛閱讀的習慣,延續一生。即使經商、從政,卻不愛應酬,最愛窩在書房,安安靜靜遍覽群籍。家中長年訂閱中、日、英文的報紙雜誌;涉獵的書籍領域廣闊,從經典書籍、歷史、地理、民俗文化,到財經、政情、國際局勢、科技新知等,無所不包。這也讓他擁有寬廣視野,並與時俱進,永遠站在時代前端。所有書籍中,他最推崇《論語》,認為它載有許多寶貴的人生智慧,愈讀愈能領會,是終生可讀的經典。不但自己熟讀,奉為待人處事圭臬,更常熱心推薦給周遭親友、同仁。
愛讀書的囝仔
蔡總裁熱愛閱讀的習慣,延續一生。即使經商、從政,卻不愛應酬,最愛窩在書房,安安靜靜遍覽群籍。家中長年訂閱中、日、英文的報紙雜誌;涉獵的書籍領域廣闊,從經典書籍、歷史、地理、民俗文化,到財經、政情、國際局勢、科技新知等,無所不包。這也讓他擁有寬廣視野,並與時俱進,永遠站在時代前端。所有書籍中,他最推崇《論語》,認為它載有許多寶貴的人生智慧,愈讀愈能領會,是終生可讀的經典。不但自己熟讀,奉為待人處事圭臬,更常熱心推薦給周遭親友、同仁。
小學就讀老松國小,畢業後自己作主,繼續升學。由於成績優異,一路考進頂尖的建國中學、臺灣大學法律系。1949年,他進入臺大法律系。選讀這科系,是本於心中的正義感,希望日後當律師、法官或檢察官,幫助弱勢伸張正義。另方面,他也認為,法律專業可運用於各層面,有助於日後在社會上發展。
大二時,父親中風病倒,兄長們各自成家且忙於生意,他擔負起照顧重責。在學校與醫院間奔波,猶保持優異成績。大四父親過世,也由他主辦喪葬事宜,因而曾休學一年,至1954年畢業。
他對父親情感深厚,老年談及父親孤苦成長,猶哽咽落淚。事業有成後,特出資興建辦公大樓並命名為「福安紀念館」,以紀念父親。
服役兩年,他以優異的英文能力,膺選為翻譯官。也在這段時期,完成終身大事。
和樂小家庭
由陳重光先生做媒,蔡總裁與曾任民政廳長的楊肇嘉先生幼女楊湘薰相親,兩人一見即相談甚歡,交往後更覺情投意合。1955年元月11日,於台北市中山堂光復廳舉辦盛大婚禮,席開百桌。台灣省議會議長黃朝琴擔任證婚人,當場嘉賓雲集,包括嚴家淦、吳三連、林熊祥、林柏壽、高玉樹等一時俊彥。
雖自稱夫妻倆「婚後才開始談戀愛」,兩人卻一直相親相愛,攜手建立了堪稱典範的家庭。
婚後次年,長子明忠出世,接著次子明興、長女明玟、次女明純相繼報到,最後成為六口之家。在這個家裡,他主外、妻子主內;他是嚴父,妻子是慈母。美滿和樂、外人稱羨的家,在他們共同努力下,數十年如一日。
蔡總裁非常愛家,非常重視家庭,嚴肅、方正的個性不善軟言柔語,一直以行動表達深摯情感。
年輕時在家族企業工作,支領月薪,薪資並不豐厚。有時公差出國,他捨不得為自己購物,但必定帶回禮物送妻子。隨著事業愈做愈大,行程日益忙碌。他排定的每日行程表,主動留一份給妻子,以便妻子能隨時找到他。
雖然工作繁忙,他儘量回家吃晚飯;全家圍聚餐桌,共享天倫之樂。餐席間,他喜歡「晚餐開講」,講述中外歷史、地理、各地風土人情、民俗文化,以及一些工作上的見聞。豐富內容與生動描述,讓孩子們聽得津津有味,增加許多知識,也開啟心靈視野。他自訂家規,即使必須在外逗留,也必在晚間11點前回家。週末假日,他常帶全家上館子、看電影、郊遊,彌補平日無法多陪家人的缺憾。
有次大年初一,他答應帶兩個兒子出門遊玩。父子三人穿戴齊整,正要出門,卻接獲緊急來電,得知公司貨輪遭舊金山港務局扣留,他只好趕往處理。數十年後談及此事,耿耿於懷之情仍溢於言表。
以身作則傳家風
蔡總裁與妻子,共同建立並實踐這個家的核心價值—家庭至上,家人優先。對婚姻忠誠不二、夫妻分工合作,共同撐持和樂之家,都源自這個信念。也讓孩子們深切感受,父母對「家人就要守在一起」的堅持。
子女們長成青少年,喜歡與朋友在外玩樂。但只要發布颱風警報,即使風平浪靜,一定被召喚回家。
孩子們先後出國唸書,越洋仍居住同一個屋頂下,兄弟姊妹相互照顧。
孩子們成家立室,有自己的小家庭,三代仍住在同一棟樓。小孫兒拎起書本或棋盤,就可去找阿公一起讀書或下棋;爸媽不在家,阿嬤會來補位關照孫兒女。
以身作則,正是蔡總裁傳承家風的法寶。
他27歲初為人父,在「當爸爸了」的興奮中,同時感受到肩負的責任;期許自己教出品行端正、功課優異,對國家社會有用的下一代。
由於深信「上樑不正下樑歪」、「孩子看著父親背影長大」,他始終自律嚴謹,力求當孩子們的榜樣。
勤儉、正直、實在、勤懇、一步一腳印⋯⋯,他堅信這些美德的價值,且於生活中身體力行。孩子們看在眼中,孫輩也會記在心裡。
以身作則傳家風
蔡總裁與妻子,共同建立並實踐這個家的核心價值—家庭至上,家人優先。對婚姻忠誠不二、夫妻分工合作,共同撐持和樂之家,都源自這個信念。也讓孩子們深切感受,父母對「家人就要守在一起」的堅持。
子女們長成青少年,喜歡與朋友在外玩樂。但只要發布颱風警報,即使風平浪靜,一定被召喚回家。
孩子們先後出國唸書,越洋仍居住同一個屋頂下,兄弟姊妹相互照顧。
孩子們成家立室,有自己的小家庭,三代仍住在同一棟樓。小孫兒拎起書本或棋盤,就可去找阿公一起讀書或下棋;爸媽不在家,阿嬤會來補位關照孫兒女。
以身作則,正是蔡總裁傳承家風的法寶。
他27歲初為人父,在「當爸爸了」的興奮中,同時感受到肩負的責任;期許自己教出品行端正、功課優異,對國家社會有用的下一代。
由於深信「上樑不正下樑歪」、「孩子看著父親背影長大」,他始終自律嚴謹,力求當孩子們的榜樣。
勤儉、正直、實在、勤懇、一步一腳印⋯⋯,他堅信這些美德的價值,且於生活中身體力行。孩子們看在眼中,孫輩也會記在心裡。
培養兒子,循序漸進
培植孩子接班事業,他是逐步踏實地做。兩個兒子讀中學後,他不再視他們為小孩,開始分享自己的工作和生活經驗。包括商場競爭、經營之道、風險控管、政壇內幕等,並輔以精闢的分析;暑假也安排他們進入公司實習。孩子提前了解商場、社會運作,自能培養出全面、整體、登高望遠的觀點。
等到兒子們正式投入事業,他以輕鬆的書房會議、午餐會形式,與兩人討論公司事務或國家大事,提點重要關鍵。孩子羽翼漸豐,他逐漸鬆手,卻並未完全放手;因為,父親與企業主的職責,實不容退休。
總裁創辦的「富邦」品牌,在2014年,成為橫跨金融、不動產、電信、媒體、文創的龐大事業體,總資產逾新台幣5兆元、員工約4萬人。
大四投入家族事業
追本溯源,這棵大樹的根,源自他大四休學期間,進入家族貿易公司幫忙。
由於日文流利,他被指派與日商書信往還。一年後復學,工作卻未間斷,日日奔忙於課堂與辦公室間。有時忙到無法去上課,多仰賴同學筆記自修。
1960年,政府開放產物保險業務。兄長蔡萬春應人之邀,參與籌設公司。此事涉及文書、法律及相關知識,門檻頗高。兄長指派高學歷的他負責。當時他對保險並無所知,但全力以赴,終於順利取得證照。
1961年,國泰產物保險公司開辦,為國內第一家民營保險。當年4月19日開幕,時任財政部長的嚴家淦,曾親臨致賀。兄長掛名總經理,他當副總經理,實際管理公司營運。
自此,蔡總裁一腳跨入保險業,穩紮穩打地發展出日後驚人的事業版圖。這一年,他不過32歲。
培養兒子,循序漸進
培植孩子接班事業,他是逐步踏實地做。兩個兒子讀中學後,他不再視他們為小孩,開始分享自己的工作和生活經驗。包括商場競爭、經營之道、風險控管、政壇內幕等,並輔以精闢的分析;暑假也安排他們進入公司實習。孩子提前了解商場、社會運作,自能培養出全面、整體、登高望遠的觀點。
等到兒子們正式投入事業,他以輕鬆的書房會議、午餐會形式,與兩人討論公司事務或國家大事,提點重要關鍵。孩子羽翼漸豐,他逐漸鬆手,卻並未完全放手;因為,父親與企業主的職責,實不容退休。
總裁創辦的「富邦」品牌,在2014年,成為橫跨金融、不動產、電信、媒體、文創的龐大事業體,總資產逾新台幣5兆元、員工約4萬人。
32歲即獨當一面
國泰產物初成立,員工10人。他「校長兼撞鐘」,從採買掃帚到蓋關防等,都一把抓。除重金延攬專業保險經理人襄助,自己每日工作10餘小時,邊做邊學。
當時經營環境艱困,政府明訂公營企業只能向公營產險公司投保,民營公司爭取生意不易。但他帶領團隊全力衝刺,21年後,業績躍居產險界龍頭,此後維持不墜。他亦於1977年,出任董事長。
由於家族事業採多角經營,蔡總裁苦心經營國泰產物期間,還參與多項事業開發。包括:1962年,再度奉命籌辦人壽保險公司,同年順利成立,出任董事;1964年,出任國際海運公司總經理,後來移交弟弟掌理。
1978年,兄弟協議分產。蔡總裁以手中國泰信託、國泰塑膠股票,換回許多國泰產物股票,掌握完整股權與經營權。當時國泰產物尚未上市,是家族事業中較小的公司。
自創「富邦」新品牌
他決定自創品牌。幾經深思熟慮,想出一個響亮好記的名字—「富邦」,寓意「富國安邦」,意義深遠。且國台語發音相同,無轉換困擾。他甚至取了英文名字「Fubon」。
這一年,他創辦的建設公司,正式取名「富邦建設」。
1985年,國泰產險總公司遷入台北市仁愛路與建國南路交口的自建新大樓,取名「富邦大樓」。
同年,他也試圖更換國泰產險名稱。起因是姪兒蔡辰洲引爆「十信事件」,國泰產險實質上未涉入分毫,但品牌名稱相同,仍遭社會指責謾罵。他身為家族一員,曾出資幫忙善後,同時嚴肅思考更名問題。
在公司經理會議上,他提出議案,請主管們針對改名投票。結果三分之二幹部擔憂客戶會喪失信任感,主張維持原名,更名案並未通過。
即使如此,蔡總裁的「富邦」品牌夢,仍隨著旗下企業不斷增加,一步步成型。
富邦金融版圖成型
政府在1987、1988年,開放設立證券投資顧問公司、證券公司。當年富邦證券投資顧問公司、富邦綜合證券公司,相繼成立。
這段時期,台灣股市如萬馬奔騰,指數狂飆破萬點。蔡總裁掌握良機,一路逢高出脫國泰人壽持股,累積了大筆資金。兩年後,政府開放新銀行申請,再隔兩年開放人壽保險公司、投資信託公司申請。握有充足資金的他,水到渠成地,開辦了富邦商業銀行、富邦人壽保險公司,和富邦證券投資信託公司。
國泰產險也在他的堅持下,於1992年,正式改名富邦產險。以「富邦」為名的金融版圖,逐漸完備。
富邦金融版圖成型
政府在1987、1988年,開放設立證券投資顧問公司、證券公司。當年富邦證券投資顧問公司、富邦綜合證券公司,相繼成立。
這段時期,台灣股市如萬馬奔騰,指數狂飆破萬點。蔡總裁掌握良機,一路逢高出脫國泰人壽持股,累積了大筆資金。兩年後,政府開放新銀行申請,再隔兩年開放人壽保險公司、投資信託公司申請。握有充足資金的他,水到渠成地,開辦了富邦商業銀行、富邦人壽保險公司,和富邦證券投資信託公司。
國泰產險也在他的堅持下,於1992年,正式改名富邦產險。以「富邦」為名的金融版圖,逐漸完備。
集團跳躍式成長
1995、1996年,富邦綜合證券、富邦銀行相繼掛牌上櫃。
1998年,富邦產險領先台灣同業,發行「海外信託憑證(GDR)」,並於倫敦證券市場掛牌上市。
2000年,富邦綜合證券購併環球、中日、金山、華信、世霖、快樂6家券商,創下國內證券史最大合併案,市佔率躍居市場第二。
2001年,富邦金控掛牌上市,為台灣首家金融控股公司。
2002年,富邦金控募集4.3億美元海外可轉換公司債,是台灣有史以來最大金額,也是第一家發行海外可轉換債的金融機構。同年,台北銀行加入富邦金控,2年後合併成台北富邦銀行,躍居台灣第一大民營銀行。
2004年,富邦金控購併港基銀行,創國內銀行跨海香港首例,搭建起西進大陸跳板。2008年底,成功參股廈門市商業銀行,領先同業率先「登陸」。2014年,再下一城,購併上海華一銀行。
2008年,富邦人壽與ING安泰人壽合併,成為市場第二強。
2009至2013年,富邦金控連續5年,榮登台灣金控業獲利冠軍。
除了龐大金融王國,以及發展甚早的不動產事業,富邦也進軍電信媒體產業,擁有台灣大哥大、台灣固網、優視傳播、富邦媒體科技、台固媒體、凱擘及其旗下各系統台等公司。
誠信、勤儉、謙和
帶領創業維艱的10人小公司,一路衝上產業龍頭,再開枝散葉成龐大集團,蔡總裁憑藉的是「誠信、勤儉、謙和」三信條。
他認為,金融業靠信任起家與發展,人們託付大筆金錢,若有絲毫疑慮,必定無法繼續往來。因此招募員工首重品德,專業能力其次。富邦徵人面試,他曾親守第一關,嚴格篩選;年終考績或職務升遷,也將品德操守列入考核標準。
勤儉,是早年產險成功關鍵。在種種不利情勢中,公司上下苦幹實幹,鍥而不捨地開發業務,發揮龜兔賽跑精神,終能漂亮勝出。
謙和,則是低調、虛心,以此為修身待人之本。
此三信條,經他不憚其煩地耳提面命,富邦員工琅琅上口,也牢記在心,型塑出良好的企業文化與堅實的核心精神。
1992年,集團定位「富邦元年」全新出發,確立「誠信、親切、專業、創新」為企業經營之圭臬。
嚴控風險,重視品質
蔡總裁30歲出頭,即獨挑大樑掌理公司,一路發達成功,從未失敗。識者稱許他天生威儀、將才外顯,他卻自我剖析:「成功之道無他,嚴控風險而已。」就如入山首需觀察山勢,接案要先評估風險;倘若無法掌控,寧可不做。他也以「過橋,即便是石橋也得再敲敲看」為比喻,說明風險控管必須步步為營,一刻不能輕忽。他認為,做生意賠錢,好比「獅子受傷」,不但跑不快,還得停步療傷,耗損更大。因此他「寧可少賺,不能賠錢」。
他以「永續經營」為念,特重品質與根基。
當年產險各地開設辦事處,同業多採包辦制,他獨採直營制。直營需不斷培訓員工,成本相對較高。但長期下來,培育了自己的人才,公司政策、方針能貫徹下達,戰鬥力強,未久紛紛躍居各地首強。
他巡視富邦建設的大樓建案,要求磐基永固外,如期如質的交屋予客戶才是永久售後服務的根本。
對待員工,他嚴格管理;但賞罰分明,不吝拔擢人才。大家長情懷,更展現在細膩的關照上。1988年全民瘋股,他眼見員工爭相投入卻欠缺操作能力,便成立互助會,委請專業好手代操。未料一年後股市崩盤,一億兩千萬資金賠掉半數。於是他自掏6千萬元補足,沒讓員工賠累分毫。
當選三屆立委
大學未畢業就進入家族企業,蔡總裁沒機會當伸張正義的法律人。事業有成後,他曾以參政圓夢。1972年,參選區域增額立法委員。他認為,立委制訂國家法律,參與國家政策,應可實踐自己的政治理想。
他的競選政見,要求實施地方自治、台灣省和台北市首長改成民選。接著1975年,再度參選區域增額立委;1980年,改選商業團體增額立委,3次都順利當選。立委任期內,一直參加財政委員會。
當年政府、人民的關係,停留於威權時代的統治、隸屬觀念。修習法律的他,了解立憲國家,朝野應屬平等關係;政府掌治權,人民有政權。因此政府若做錯事,侵害人民權益,應付賠償責任。
建議制訂「國家賠償法」
他三度在院會提出質詢,建議政府制訂「國家賠償法」。當年,行政院將「國家賠償法草案」送請立法院審議,並在前言明載:「因貴院委員蔡萬財(當時尚未改名)⋯⋯」他成為首位因為質詢,而促成政府立法的立委。
1980年,「國家賠償法」三讀通過,由總統明令公布。1981年7月1日,開始實施。
他也提議廢除保證書、實行強制汽車責任險、將營利事業所得稅改為法人所得稅、健全訴願制度、修正公司法、依市價徵收購買土地、台北市建捷運等。
1983年,蔡總裁卸任立委,獲聘為行政院顧問,直至2000年。同年,又被聘為總統府資政,2004年主動辭職。
投入公益,卓然有成
蔡總裁力主「取之於社會,用之於社會」,一向關懷弱勢、熱心公益,且實際付出行動。早年在報章雜誌讀到貧困報導,便送去慰問金。
1988年,蔡總裁以個人出資成立富邦慈善基金會,初期借用產險辦公室一隅,只有一位正式工作人員。富邦集團的公益作為由此出發,長期投入扶助社會弱勢的社會公益領域,落實「取之於社會、用之於社會」的企業公民理念。
1990年,創辦富邦文教基金會,關懷未來主人翁—青少年。
1997年,創辦富邦藝術基金會,推廣生活美學。
2003年,提撥公益彩券盈餘,成立台北富邦銀行公益慈善基金會。日後結束彩券業務,仍繼續運作。
多年下來,4個基金會俱已壯大,各擁獨立辦公室與員工;且在各自深耕的領域,累積可觀成果。公益事業,也佔據富邦集團重要版圖。
2003年,富邦「愛心志工社」成立,號召同仁踴躍參與社會公益。蔡總裁率先響應,登記為志工一號。
蔡總裁亦飲水思源回饋母校,個人捐贈二億六千萬元興建臺灣大學法律學院「萬才館」,於2009年正式啟用。承先啟後,作育英才,蔡總裁於2008年獲頒臺灣大學傑出校友。
正派經營,步步踏實,蔡總裁播種、栽培、拉拔成長的富邦集團,立足台灣,拓展到兩岸三地,更延伸至越南、泰國、馬來西亞、菲律賓、印尼、美國等世界舞台。
2012年,他被富比世(Forbes)雜誌評選為台灣首富,但絲毫未改他恬淡、素樸度日的一貫作風。
2014年10月5日,蔡總裁辭世,享年86歲。